史料丨北京美国侨民学校旧址
北京美国侨民学校又称“北京美国学校”(Peking American School),属外办私立性质,采取男女混合授课和十二年一贯制。生源以美籍为主,兼顾英、法、德、日、丹麦等国外侨,也面向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从事涉外专务的华人家庭。其中传教士家庭出身的学生占比较大,但并不是传统的教会学校。
办校
经始
图1 北京美国侨民学校主楼,1924 年
办学组织成员以清末民初在京旅居的美国女性为核心。其成立的带有公益互助性质的社团“母亲俱乐部”,早在1915年就为改善外侨关注的西式教育机构短缺问题,选址甘雨胡同,筹建了服务其对应受益群体的幼稚园和小学部。随着其教育体系的演进,为衔接幼教至中等教育“一贯制”,倡建一处学级完备的新校区很快被提上日程。项目筹备于1919—1921年,后由洛克菲勒基金会、卫理公会、基督教青年会和部分外商协同筹建,募款还包含原美国驻奉天总领事司戴德(Willard D.Straight)的遗产;办学择址当时的干面胡同27号(今57号),1922年兴工,次年秋季竣工。(图1)
历程
追溯
新校由波士顿师范学院培养的杰出教员慕尔(Alice F.Moore)主持校务,营运受专门的校董会管控,协和医院眼科创始人哈维·霍华德(Harvey J. Howard)、北京育英中学副校长邵作德(Ernest T. Shaw)都曾出任主席。学校一直发展至新中国成立之初,其间受“太平洋战争”影响,曾被日本侵略者强制关停,校舍一度遭征用、改办“日本第三国民学校”,后于1945年冬季收回房产,次年复办。这处校舍除添置初、高中部,也周转旧校的低年级对象,减少其办学压力。就学规模由首年招募171名各国生源,逐渐发展至二战前夕的近300名;中国籍学生也由伊始的21名,扩增至1947年的77名。
菁英
设计
图2 建筑师安那
康拉德· 安那(Conrad W. Anner,1889—1960), 是美国“洛氏驻华医社”执业的德裔美籍建筑师,毕业于东德萨克森州开姆尼茨工商学院建筑系。他是北京协和医学院一期建设的制图员,后又主持二期工程设计、施工和院内设备安装;对协和医学堂时期的“哲公楼”实施了改扩建,保留旧建筑北偏的局部体量,再以搭接互通的手法围建新格局,使不同时期结构的功能密切联动,构成沿革至今的协和医学院护士楼。1922年,他主持完成了干面胡同北京美国侨民学校的建筑设计。此外,他曾协助由美国圣公会创办的日本东京圣路加国际医院进行灾后重建,又应中国政府之邀,在上海、南京分别设计了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气象研究所,以顾问身份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面向国际的设计方案征募活动,并在项目落地时出任监理工程师。( 图2)
建筑
风貌
图3 校主楼门额
校舍现仅存作为核心建筑的单体教学主楼,经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公布为未定级的一般文物。学校筹建时正值美国爆发1921年经济危机,货币紧缩、节俭开支的大环境抑制着社会投资与生产,更左右了安那的创作基调。随着校董会将工程预算限制在10万墨西哥银元(约合5万美金)以内,安那也竭力削减非必要的装饰,将侧重点置于“经济实用”。
建筑坐北朝南,矩形平面,砖混结构,屋面为平顶,围以女儿墙;跨度约36 米,纵深约19米,地平以上檐高约11米。其横向以探出墙面的一双方砖壁柱划分为三段式,中央段又可按入口与两侧拆分为三个次级段式,靠外的两端轻微朝前凸出。基底设计为半地下室,处理上充分牵顾采光、通风,因此显著高于地平,仿如普通楼房的首层。其上添盖作为功能主体的两层楼面,形成纵向高阔的三个层次。建筑风貌大体契合近代欧美流行的“新文艺复兴式”,装饰元素经过刻意简化——通身采用棕红色的过烧砖(俗称“结硫砖”)砌造。西南角下方外露纪念石一块,阴刻“1922”。除主入口石券拱顶、女儿墙额心两端饰以古典涡卷母题的构件,以及二层居中厅窗两侧墙面贴嵌的菱形白石外,几乎看不到其他鲜明的装饰元素。拱券形态仅施用在一层中央入口,纵跨地下室与一层交界,细部作向内收进的叠涩券。门额位置垒砌三皮方整的青石块,表面以英文阴刻校名。地下室、一层和二层、檐口三部分,又以条石构成贯通线脚来相互区隔。逐层立面设置尺度基本一致的、高大的平券直窗。东立面增辟外接的攀升式阶梯连通楼内(图3)。
图4 校主楼南立面风貌(2010年10月)
图5 校主楼纪念角石(2010年3月)
整体来看,建筑的各个段式、结构、元素,在布局上严格遵循古典主义常见的对称原则。其轮廓硬朗、棱角端正,细部看似缺乏修饰,实际以外露的砖块、加工素简的石材为表征,最大限度呈现建材的“本色”感观,彰显“大繁至简”之姿。甚至每一砖块结烧的色差,凸出墙面、呈不规则瘤块状的熔融结焦,都于细微之处显露着一种浑然天成的美(图4,图5)。
作者简介
徐子枫,北京市东城区文物研究中心。
公众号图文有删节,完整阅读请参见《建筑史学刊》2021年第4期。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标准引文格式如下,欢迎参考引用:
徐子枫. 北京美国侨民学校旧址[J]//建筑史学刊,2021,2(4):171-172.
相关阅读
2021年第4期
点击图片 直达购刊
建筑史学刊